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推动消费回升要把稳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原标题: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推动消费回升要把稳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星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明确提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如何?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又应当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每经头条特别推出的“奋斗中国·两会高见”栏目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进行了专访。

作为知名经济学家,王一鸣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深耕多年。

在王一鸣看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是“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关键在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1年经济将明显回升

NBD: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从国内外环境看,我国经济面临哪些主要风险挑战和机遇?

王一鸣:进入2021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稳定复苏态势,经济增速有望明显加快,并呈现前高后低特征,经济恢复的结构性差异有望减弱,前期恢复相对滞后的消费和服务业等部门复苏进程有望加快。

具体来看,消费恢复将明显加快。消费受疫情冲击最大。随着疫情受到控制和经济加快恢复,居民消费倾向将有所回升,被压抑的消费潜力将得到释放。若2021年消费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考虑到2020年的低基数,全年消费增速将高于正常年份,特别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线下消费和服务消费恢复更加强劲,2021年同比增速可能更高。

投资有望延续回升势头。“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将开工一批基建项目,基建投资增速将快于2020年。受“三条红线”融资政策和土地投资增速回落影响,房地产投资将稳中有降。前期较为疲弱的制造业投资,随着市场需求回暖、企业生产加快和利润改善,加之去年的低基数,2021年增速将明显反弹。综合判断,全年投资增速将继续回升。

出口增长态势减弱但仍将保持增长。2020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加快恢复,叠加海外疫情反复和供给能力不足,部分订单向我国转移,带动我国出口强劲反弹。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下半年随着主要经济体产能逐步恢复,订单转移效应减弱,出口增速可能趋缓,但全年出口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总体上看,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但全年经济增速仍处于历史低点,2021年经济将明显回升。相对于2020年经济恢复较大程度受到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支撑,2021年经济回升的内生因素将明显增强,消费、制造业投资和服务业恢复程度对经济影响更大。

从全年走势看,受低基数影响,2021年经济增长中枢将明显高于2020年,甚至高于进入新常态以来的历年平均增速,增速反弹在第一季度最为明显,以后将逐季回落,全年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基数效应带来的宏观指标大幅转好,可能与微观主体的感受形成反差,经济运行需高度关注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和潜在风险挑战。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NBD: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在您看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还面临哪些瓶颈问题?“十四五”时期,应针对这些问题作哪些改革?

王一鸣: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是“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关键在改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具体来看,生产环节重点是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保障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是生产环节畅通运行的重要条件。通过多年努力,我国部分终端产品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等中间品仍主要依赖国际分工。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暴露出来,主要是原创能力和底层技术供给不足,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问题凸显,迫切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自主可控,对畅通经济循环有重大影响。过去几年,由于要素成本提高,加上中美贸易摩擦,我国经历了两轮产业外移压力。疫情又对我国产业链稳定性带来新的挑战。我国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不完整状态,存在短板和风险,迫切要求补链强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分配环节重在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居民收入分配直接关系扩大消费和国内经济大循环。我国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疫情增大了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制约。这就要求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格局。

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调控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循环的重要条件。受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城乡要素长期单向流动,导致农村土地增值收益以各种形式流入城市,金融资源从农村净流出,农民工进城落户仍面临不少“玻璃门”“弹簧门”,这些因素抑制了城乡要素双向循环,也影响到全国统一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这就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和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流通环节重在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和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流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是有效衔接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大动脉”。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流通的中间环节仍然过多,增加流通费用和成本。不同运输方式最后一公里没有完全打通,铁水联运、公铁联运还存在不少断点、堵点,加之跨界公路收费较高,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经济循环效率。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和实体经济循环不畅,是制约经济循环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偏好、传统金融供给难以匹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的融资需求模式,也制约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这就要求对金融供给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加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直达市场主体的金融产品,疏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消费环节重在扩大居民消费和推动消费升级。消费是终点也是新起点,是释放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着力点。我国拥有14亿人口,城镇人口超过欧洲总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美国总人口,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受到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市场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这就要求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使人们愿消费、能消费、敢消费。

促进消费升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是促进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消费升级和变革加快,呈现商品消费高端化、消费结构服务化、消费方式网络化、消费产品智能化、消费群体年轻化等新趋势。这就要求引导企业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空间

NBD: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重点。去年我国消费市场在疫情中受到比较明显的冲击,您认为应当如何尽快重启国内消费市场,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

王一鸣:消费是潜力最大的内需,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增速有所下降,特别是去年受疫情冲击,消费恢复明显滞后于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

因此,推动消费回升,全面促进消费,不仅是疫情后加快经济稳定复苏的需要,也是“十四五”时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动消费回升,最根本的是要把稳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促进居民稳定增收。稳就业,才能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消费才有更大空间。全面促进消费,还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空间。一是要提升传统消费,顺应市场对产品质量、品质、品牌需求日益提升的新要求,发展高质量、高品质、智能化等升级类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二是要发展服务消费。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达到45.9%,消费结构日益转向服务消费为主导,要大力发展通信服务、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三是要培育新型消费。适应网上零售、在线教育、智慧旅游、互联网医疗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新趋势,鼓励发展新型消费,促进新型消费扩容提质。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从更深层次看,挖掘消费潜力还受到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保障、居民负债水平等深层次因素制约。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坚持“房住不炒”政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监管,严控信贷资金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降低高房价和居民高杠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促进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战场,以提高人力资本为主攻方向,以拓宽社会纵向发展阶梯为突破口,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其成为扩大消费的主力军。

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NBD:投资也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扩大有效投资”,从当前情况看,您认为应当如何更好地扩大有效投资?民间投资的扩大又需要通过改革创造出怎样的新机遇?

王一鸣:投资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使供给结构更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就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创造和提升需求的关键作用,积极有效拓展投资空间。

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强弱项投资力度,重点支持既促进消费又优化结构的“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和优化结构的支撑作用。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鼓励企业加大机器人、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投资力度,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投资效率,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

NBD: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对外开放面临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您认为应当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王一鸣: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一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规则、规制等制度型开放步伐,以“边境后”规制改革为重点,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扩大金融、电信和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缩短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根植性,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外引内联”的独特作用。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建设高水平开放新平台,为深化改革探索经验和提供示范,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改革成果。

二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联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外贸企业融入国内市场体系,建设销售渠道和网络,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质量标准等相互衔接。

三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可持续和风险可控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在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市场、规则、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多渠道促进人文交流,强化合作机制建设。

记者手记

我国经济将延续稳定复苏态势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发展意义非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将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设定为6%以上。

在采访中,专家认为,2021年,我国经济将延续稳定复苏态势。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基数效应带来的宏观指标大幅转好,可能与微观主体的感受形成反差,经济运行需高度关注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和潜在风险挑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