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金融类信托成立规模550亿元 标品信托占比超八成

今年1月份,集合信托市场并不乐观,产品成立规模下跌逾18%至1600亿元。从信托资金投向领域来看,金融类信托占据“C位”,成立规模550亿元,为第一大投向领域。

事实上,标品信托的异军突起稳固了金融类信托的地位。据用益信托数据统计,1月份标品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占金融类信托的比重超过八成,成为金融类信托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在投资者眼中,标品信托却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相较于非标产品的“一票难求”,标品信托产品却少有人问津。作为监管层鼓励的转型方向,标品信托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收益率偏低、风险较高等问题,标品信托被投资者接受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标品信托市场表现亮眼

标品信托业务即信托公司依据信托文件约定,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标准化金融产品的信托业务。

1月份,集合信托市场上,标品信托增长明显,在产品结构、收益率等方面蓄势发力,成为优化集合信托市场的有生力量。

总体上看,上个月集合信托市场表现不如人意。用益信托数据显示,1月份共计成立集合信托产品2189款,环比增加8.75%;成立规模1606.65亿元,环比大幅减少18.03%。

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金融类信托占比最大,约占集合信托总规模的三分之一,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位居其后。上述数据显示,1月份集合信托市场上,金融类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554亿元,环比下降18.37%,占比集合信托产品总规模的34.50%;房地产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477亿元,环比下降5.63%,占比总规模的29.67%;工商企业信托产品成立规模为266亿元,环比下降14.86%,占比总规模的16.54%。

究其原因,标品信托是导致集合信托产品数量增加的一大因素。用益信托认为,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的增加主要在于金融类信托产品(成立数量1187款,占比超五成),其中标品信托产品数量优势明显,标品信托发行数量占金融类信托的比重超过八成。

相对而言,非标产品的下降则是导致集合信托产品规模下降的重要因素。对此,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证券日报》记者解释道,“规模下降的一大原因则是受严监管影响,传统非标信托产品大幅减少,而投资者对标品信托产品认可度并不高。此外,在当前复杂的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下,信托项目违约案例显著增多,投资者对信托项目的选择愈加慎重。”

标品信托的增加也进一步提高了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用益信托数据显示,1月份浮动收益类产品规模占比继续增加,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下滑。从规模占比来看,浮动型集合信托产品的规模占比29.96%,环比增加12.25个百分点;固定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65.95%,环比减少11.25个百分点。用益信托称,在2020年年末行业冲规模之后,1月份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反弹回升,如标品信托和股权投资类信托。

标品信托“叫好不叫座”

从1月份的整体情况而言,标品信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监管鼓励发展的方向。尤其是随着资金信托新规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出台在即,标品信托已成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但在投资者眼中,目前明显更倾向于收益率更高的非标产品。“非标产品一般是预定收益型,投资起来相对比较简单,而且现有投资者也比较习惯了这类产品的投资思路。”资管行业研究员袁吉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监管引导与实际投资产生割裂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标品信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业内普遍认为,标品信托资产配置主要是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类型多为浮动型,收益不确定和风险相对较高,加上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基金的优秀业绩和竞争,标品信托被投资者接受将会是长期的过程。

“其一,标品信托非固收类产品,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面临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大;其二,与券商、基金相比,大多数信托公司在标品信托领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其三,投资者对标品信托的认识有限,信托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帅国让分析称。

“标品信托更多的看投资策略和实际业绩,相对非标产品,投资收益和波动性难以把控。”袁吉伟表示,此外,市场上与标品信托相类似的产品很多,诸如私募证券基金、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产品,信托公司开展主动管理的标品信托尚属起步阶段,很多产品缺少投资业绩,投资经理名气也不大,相比其他同类产品,竞争优势还不突出。

“信托公司转型标品业务,需要适应标品业务的展业逻辑和市场规律,强化投研能力,加强特色产品设计,把控好风险,才能逐步得到市场认可。”袁吉伟强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