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再扩围 4000万失能老人距离社保“第六险”还有多远?

原标题:长护险再扩围 4000万失能老人距离社保“第六险”还有多远?

记者崔笑天

在江苏南通虹桥公园亭廊边,80岁的姚琴英用轮椅推着82岁的老伴邵有才饶有兴致地看着晨练老人学习民族舞。

7年前,邵有才中风瘫痪在床,由于子女工作忙碌,日常起居都要靠姚琴英照顾。老伴人高马大,洗澡翻身都是难题。由于康复不当,邵有才语言功能不断退化。“24小时在家还是忙不过来。”姚琴英说。

这一切从3年前申请长护险后发生了变化。邵有才每月从医保个人账户扣除20元,每周有两次护工上门,提供洗澡、指导康复、理发等各种服务。如今,他们甚至有空闲出来散步透气。

这是新华日报报道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中国,老龄化不断加速,失能人员已经超过4000万,他们的护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长护险的试行对这些老人意义重大。长护险全名为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也被称为社保“第六险”,是老龄化时代一个特殊的缓冲垫。

目前,国家关于长护险的相关机制正在摸索实践过程中,在2016年,国家曾组织了一批试点“探路”,包括上海、重庆、广州、青岛等15个城市,与吉林、山东2个重点联系省份。截至2019年6月底,这些地区的参保人数达8854万人,42.6万人享受待遇,其中69.8%都是居家护理,年人均基金支付9200多元。

而在今年9月,长护险试点再次扩围。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志刚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一次扩围扩大了试点城市,也增加了试点的期限,是推动长护险发展迈出的更大一步,在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框架体系,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更加有益的探索。

“从这次试点的情况来看,现在国家更多考虑的是研究长护险的筹资机制,包括享受待遇人数的情况,也包括经办服务的情况,以及提供护理服务的情况。这次之所以推动在更大范围上的试点,这些方面还需要摸索一些经验。”王志刚说。

钱从何来?

9月份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新增14个试点城市,试点期限两年。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扩大试点。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政策解读材料,本次《意见》在资金筹集、待遇支付、管理服务三方面,均作出了细化安排。

其中,长护险如何筹资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过去几年试点城市的运行当中,长护险基本上建立起了几种筹资模式,包括医保基金的拨付、财政拨款、个人缴费、单位的共同参与。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依赖于医保基金的统筹划转,但是个人、单位、政府等各方面的责任划分并不明确,导致医保基金负担较重,长护险基金可持续性较低。

这次《意见》提出,职工参保人群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缴费责任原则上按1:1比例分担。优化筹资结构,采取费率平移的办法,提出从单位缴纳的职工医保费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单位缴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独立筹资渠道,不新增单位负担。个人缴费部分可从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扣缴。

这意味着个人与单位将成为长护险的主要出资方。“从法定意义上来讲,相当于我们以后缴纳医保资金,包含了长期护理保险必须缴纳的部分。现在虽然采取的是在原来缴费基础上的扣减,但将来会不会增加这一部分,会不会增加单位的负担,这也是需要研究的。”王志刚说。

同时,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的介入程度很轻。“所谓长期照护,要解决长期的问题,就要更加明确个人、政府、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王志刚指出,这次长护险的筹资机制,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互助共济的方式来运作,其中单位和个人占了主要的比重。但是政府如何承担这部分的任务,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从职工的角度出发,我在工作年限已经完成了纳税,当我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特别是失能以后,我之前纳税的部分应该给我提供一些保障。所以政府在这一块接下来如何发挥作用,这个是很重要的。”王志刚说。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在日本,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的资金来源是个人和政府各承担50%,政府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承担一半,在韩国,参保人和政府承担80%和20%,其中参保人部分由企业和个人各自承担一半。而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则采取商业化经营模式,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国家不强制投保,个人自愿出资投保。

社会力量入局

《意见》亦提出支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吗?市场空间有多大?

在提供长护险服务的过程中,共有四方社会力量可以参与进来。一是评估机构,不仅评估老人的失能情况,也评估长护险服务的质量。二是信息系统公司,可参与建立长护险公共管理平台。三是商业保险公司,长护险的经办服务要依托商业保险公司,完成长护险的支付评估、理赔。四是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其中,商业保险公司与养老机构的角色十分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长护险中的利润空间很有限。以养老机构为例,可以分为盈利性机构、民办非盈利性机构,还有公办公营的和公办民营四类。

和君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民办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照护服务占比最大,可以超过70%,公办公营的机构次之,在16%-17%左右,盈利机构则较少。而据青岛市医保局在2020年5月公布的数据,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包干结算标准,按照护理的不同级别,每床每日的费用基本在50-160元之间,这个费用水平也并不高。

“长护险实际上带有一定公益类性质,就是说虽然能承接服务,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业务给养老机构本身带来的利益并不是很大。”王志刚说。而很多养老机构参与进来,是看中了长护险业务以外的空间。比如,养老机构成为长护险定点,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老人加入机构,还可以延展居家服务业务,所以很多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会愿意承接。

商业保险公司亦是如此。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商业保险进行经办服务,商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完成督办任务为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保险公司亦在开发商业护理险产品。与长护险概念类似,这些商业护理险由个人购买,等到一定年龄为参保人提供护理需求。目前约有18家健康险公司推出了此类产品,其中中国人保(6.980,-0.13,-1.83%)健康公司、昆仑健康保险、和谐健康保险做得较好。

以人保健康今年推出的美好今生护理保险为例,6-55周岁的人群可投保,保障至80周岁。如果被保险人在60周岁以前伤残,每年可获残障护理保险金;若年满60周岁未发生残障护理,保险公司会主动通知客户参加护理需求评估,确认达到轻度失能及以上护理需求等级的,均可以每年获得护理保险金。保险满期时,皆可获得所交保费的120%作为最后一笔老年护理保险金。

王志刚表示,商业护理险产品主要分成两类,一类以传统的长期护理为主,第二类既有长护险的功能,还有一些理财收益的功能。“这是商业护理险和长护险不一样的地方,它有商业的价值在里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只能“保基本”,若要让更多人在失能后享受到优质护理服务,就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护理保险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目前,商业护理险与长护险都处于探索过程中。而在未来,商业保险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满足更多人群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或高端或细分等相对差异化的服务。

护理人员短板如何补?

除了各项标准与机制仍在探索之中,长护险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养老护理员的短缺。

这个缺口有多大?若按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人员人数比3∶1的标准推算,中国目前至少需要1300多万名护理员,而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不足100万。

“而在这不足100万的护理员中,持证的专业护理员才几万人。实际操作养老护理的护工都普遍年龄大,40-50岁,学历比较低,流动性又很高,而且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的经验,满足不了未来长护险给失能老人服务的需求。这就是对长护险发展最大的一个制约。”王志刚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亦指出,我国的养老服务发展时间尚短,面向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刚刚起步,各领域的照护服务发展极不充分,专业护理人才也严重不足。在一些试点地区,还出现了虽有资金支付保障,但无对应的实际服务,也无法对服务进行合理定价的困局。

国家也注意到了这部分的短板。在2019年9月,民政部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2016年后,一些高校也开展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相应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涵盖老年医疗和康养中心。比如浙江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

不过,养老护理员的月薪普遍偏低。《华夏时报》记者在第三方求职网站上查询发现,北京地区招聘养老护理员的月薪集中在3000-5000元,大多不限年龄。相比之下,同样负责护理的月嫂月薪可达到10000-20000元。

北京一家民营养老机构的一名55岁养老护理员对媒体表示,自己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在3200元左右,在这家养老机构里,已算“高薪”,但赚的都是辛苦钱,工作基本上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休息也只能是忙里偷闲。

这名养老护理员此前并没有太多照顾老人的经验:“我来自农村,也没有啥文化,过去一直在家务农,来北京8年换了3份工作。”在接受岗前培训后,她已经做了做4年的养老护理员,负责照顾半自理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护理老人还是挺累的,喂饭、翻身、擦洗身体、清理大小便,这都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有时候遇到老人心情不好,会突然破口大骂,我们也只能忍着。”

对此,王志刚认为:“一个好的配套机制,不光是培养出来技能,最后还得留得住,留在这个行业里面,而且他还能够干得高兴,能够有收益,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目前,无论是从体制机制的完善,还是相关服务人员、机构的配套来看,长护险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六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